最佳經驗
簡要回答
在政務服務"指尖辦"、醫院掛號"云端約"的今天,老年人手持智能手機站在自助終端前茫然無措的場景仍屢見不鮮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,我國60歲以上網民規模僅占老年人口的43.2%,折射出1.25億老年人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陣痛。當公共服務加速駛入數字快車道,如何讓銀發群體平穩搭上這班時代列車,已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尺。
一、適老化改造構筑數字緩沖帶
各地公共服務系統正掀起"數字反哺"熱潮。上海率先在"隨申辦"平臺推出"長者專版",將字體放大至標準尺寸的1.5倍,高頻服務按鈕間距拓寬至11毫米,語音交互功能讓視力障礙者也能輕松操作。北京西城區政務服務中心保留現金窗口和紙質表格的同時,引入"數字輔導員"提供全流程幫辦服務。這種"數智+人智"的雙軌制改造,既保留了傳統服務溫度,又開辟了智能服務通道。
二、社區網格化幫扶織就學習網絡
杭州市上城區的"銀齡觸網"工程頗具示范意義。依托217個社區養老服務中心,組建由大學生志愿者、銀行職員、通信工程師構成的"數字幫扶團",通過"10分鐘教學圈"開展分層培訓:針對低齡老人開設短視頻制作、電子相冊編輯等興趣課程;面向高齡群體重點教授掃碼支付、預約掛號等生存技能。數據顯示,參與培訓的老人智能設備使用熟練度提升76%,數字焦慮指數下降42%。
三、政策保障筑牢服務兜底網
國務院《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》實施以來,全國累計完成2.4萬個政務網站無障礙改造,81.7%的縣級以上醫院保留現場掛號窗口。更值得關注的是"數字包容"理念的深化,江蘇等地將老年人數字素養納入"十四五"老齡事業規劃,廣東率先在老年大學課程體系中植入智能技術應用模塊。這種制度性安排正從根源上培育老年人的數字生存能力。
當78歲的張美云在社區工作者指導下,成功通過"浙里辦"完成退休認證時,布滿皺紋的臉上綻放的笑容,正是對"數字適老化"工程的最好褒獎。在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的交響中,我們既要保持數字創新的加速度,更要守住普惠包容的民生溫度。通過構建"政府主導、社會參與、家庭聯動"的立體化支持體系,定能讓每位老人都能從容跨越數字鴻溝,共享時代發展紅利。
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njzjtx.com/shrc/73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