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佳經驗
簡要回答
2022年初,相互寶正式關停的消息引發行業震動。作為國內首個用戶破億的網絡互助平臺,其退場標志著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。從美團互助、水滴互助到輕松互助,近三年已有十余家平臺終止服務。在監管框架尚未完善、商業模式爭議不斷的背景下,網絡互助行業如何尋找新出路,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。
一、相互寶關停背后的行業困境
相互寶的誕生曾被視為保險創新的里程碑。其“低門檻+共濟模式”迅速吸引1.05億用戶,累計完成71期互助,救助超過18萬患病成員。但高速擴張背后,三大矛盾逐漸凸顯:
1.法律定位模糊:互助計劃長期游走于公益與商業之間,既不受《保險法》約束,也缺乏明確的監管歸屬,導致用戶權益保障機制缺失。
2.分攤金不可持續:隨著成員平均年齡增長和重疾發生率上升,相互寶人均分攤金額從2019年的29元暴漲至2021年的152元,引發大規模用戶流失。
3.監管收緊與合規成本:2021年銀保監會發文強調“網絡互助須持牌經營”,平臺運營成本激增,但盈利模式仍依賴管理費,難以支撐長期投入。
這些矛盾折射出互助行業的根本性挑戰:如何在普惠性與商業可持續性之間找到平衡點。
二、破局方向:從流量生意到服務深耕
盡管行業進入洗牌期,但社會對普惠保障的需求并未消失。國家衛健委數據顯示,我國仍有60%居民缺乏商業健康險,三四線城市大病醫療費用自付比例超過45%。在此背景下,頭部平臺正從三個方向探索轉型路徑:
1. 升級為持牌保險機構
水滴公司、輕松集團等平臺加速布局保險經紀牌照,將原有互助用戶轉化為保險客戶。通過“互助引流+保險變現”模式,水滴2022年財報顯示其長期險首年保費同比增長36.2%,驗證了服務鏈延伸的可行性。
2. 切入細分健康管理場景
部分平臺轉向慢性病管理、早癌篩查等垂直領域。例如,原相互寶團隊推出的“慢病互助計劃”,通過限定糖尿病、高血壓患者群體,設計差異化的分攤機制,上線半年吸引超300萬用戶,證明精細化運營的潛力。
3. 嫁接醫療生態資源
螞蟻集團將互助用戶導入“好醫保”體系,同時接入全國800家三甲醫院綠色通道服務;美團互助關停后,轉而向會員提供免費體檢套餐和在線問診權益。這種“互助+醫療資源”的打包服務,正在重構用戶價值鏈條。
三、政策定調與未來趨勢
2023年《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》修訂稿首次明確“不得通過互助計劃變相開展保險業務”,釋放出強化持牌經營的信號。行業專家預判,未來網絡互助可能呈現三大趨勢:
1. 納入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
深圳已試點將互助計劃與惠民保銜接,允許用戶用醫保個人賬戶支付分攤金。這種“政策性引導+市場化運作”的模式,或將成為地方補充醫保的創新方向。
2. 技術驅動風控升級
區塊鏈技術正在解決互助計劃的透明度難題。上海“眾惠鏈”平臺通過智能合約自動執行賠付,使資金流向可追溯,投訴率下降72%,展示了技術賦能的可能性。
3. 會員制醫療的崛起
美國凱撒醫療集團的成功經驗表明,預付式會員醫療模式具有抗風險優勢。國內丁香園、微醫等平臺已推出年費制家庭醫生服務,未來或與互助計劃形成協同效應。
結語:回歸保障本質方能突圍
網絡互助的關停潮并非模式的失敗,而是行業從野蠻生長走向規范發展的必經之路。無論是轉型持牌機構,還是深耕健康服務,核心在于建立科學的精算體系、透明的運營機制和可持續的生態閉環。當行業不再追求短期流量,而是真正聚焦于解決“看病難、看病貴”的社會痛點,或許能在普惠金融的版圖中找到不可替代的價值坐標。
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njzjtx.com/bxwd/6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