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佳經驗
簡要回答
數字經濟催生出800萬注冊外賣騎手大軍,但其中76%的從業人員未參加任何社會保險。這個數字背后,折射出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的制度性缺口。隨著人社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《關于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保障權益的指導意見》,外賣騎手等群體參保問題正迎來歷史性突破契機。
一、騎手參保困境的三大癥結
1.勞動關系認定模糊:平臺用工采用眾包、加盟等模式,82%騎手與平臺不存在傳統勞動關系,形成參保制度盲區。
2.參保機制缺失:現有失業保險以勞動合同為前提,無法適配靈活就業者的流動性特征,導致日均接單10小時的騎手仍屬"社保裸奔"群體。
3.成本分擔難題:平臺企業參保意愿不足,騎手自費參保負擔過重,南京某平臺試點顯示,騎手每月社保支出占收入比達18%。
二、制度創新的破局實踐
深圳率先推出"工傷保險+失業保險"單險種參保模式,允許騎手按單繳費,每單提取0.3元作為保障基金。運行半年已覆蓋12萬騎手,疫情期間為356人發放失業補助。
浙江創新"平臺繳費+政府補貼"機制,要求企業按騎手收入3%繳納失業保險金,財政配套專項資金補貼。該模式使參保成本降低40%,企業參保率提升至68%。
三、多維度保障體系的構建路徑
建立彈性參保機制:允許按單、按日、按周等靈活繳費周期,北京試點顯示按周繳費可使參保率提升32%
開發智能監管系統:運用區塊鏈技術記錄工作數據,確保參保權益可追溯。杭州某平臺通過電子圍欄技術,實現工作時長精準計量
設立行業共濟基金:由平臺企業按訂單量繳納基礎保障金,建立行業統籌賬戶。廣東外賣行業基金已積累1.2億元風險準備金
四、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啟示
英國"零工經濟法案"要求平臺按工作時長繳納社保,德國設立"類雇員"制度給予部分勞動保障。我國可借鑒其經驗,建立"貢獻積分制",將接單量、工作時長轉化為社保積分,實現保障權益可累積、可轉移。
2023年7月,全國首批新業態從業者失業保險金在成都發放,32歲騎手王偉成為首個受益者,按月領取1620元失業補助。這標志著我國勞動保障制度正式跨越傳統用工邊界。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,構建適配新型勞動關系的社保體系,不僅是民生工程,更是經濟新動能持續釋放的制度保障。政府、平臺、勞動者三方協同創新,正在書寫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新篇章。
轉載聯系作者并注明出處:http://www.njzjtx.com/shbx/290.html